2016年12月14日 星期三

亞贊堆 派格攝












此"派格懾"法物為亞贊堆早期未走進商業化時期的力作之一,除了遵循法本要求的取材和祭煉,於十字路口召集遊魂野鬼寄藏到法物裡,再以符咒給予鬼靈成形和法力,只要供得宜,法物裡的鬼靈會有著極靈驗的加持力,能為供養者免於身邊的人所帶來的傷害(令供養者得知對方的詭計,識破別人的欺騙、)和避開不好事物,法物因取材困難故只祭煉了數十枚,更是於師傅的徒弟之間流通,如此純粹的東北地區鬼靈法物,現在己難以在市場內見到。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Nang Kwak

泰語:นางกวัก;英語:Nang Kwak),意思是植物紅雀珊瑚(Redbird Cactus),女子名字,源自距離舍衛城不遠的神話女神佬族泰國人信奉的一位招財女神。

雕像的形象

泰國寮國傳統風俗,她被塑造成一位穿著紅色衣衫的美麗女士,有時還戴著一頂金色的皇冠,坐姿或跪姿。她的右手之招手模式與日本招財貓類同。她的左手或持有一個滿載黃金

象徵

她被認為能招來好運,尤其是招財。泰國人喜歡張貼她的海報裡或商店,亦被供奉在,例如香港古巖淨苑,甚至配戴在身上作護身符

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三

龍菩片(屈班格聽)


泰國近代十九位高僧之一尊貴的 龍菩片(屈班格聽)。龍菩片師傅現年90高齡,是被近代各省佛牌聖物法會頻繁邀請出席加持祝福儀式的高僧之一。

龍菩洛-屈呻秩嫁或


龍菩洛-屈呻秩嫁或 為數十年前有名製作符咒法物的聖僧龍菩dum屈浪播 的直系法嗣,並得到龍菩dum師傅傳授了七套符咒法本,而龍菩洛師傅的佛牌聖物亦因在泰國曾有不少信眾在配戴師傅的佛牌聖物後出現不同的靈驗事蹟而聞名,當中比較神奇的是曾有村民配戴龍菩洛師傅的自身牌被雷暴打中後安然無恙,另外關於刀鎗傷害無效的事蹟更是多不勝數,而龍菩洛師傅亦為近代泰國十九位靈驗聖物高僧之一。


僧龍菩mi屈曼域砌

大城府聖僧龍菩mi屈曼域砌(神僧龍菩班的法嗣,已圓寂)

龍菩孔屈劈布里開光四大天王供奉型



泰國東北部聖僧龍菩孔屈劈布里開光四大天王供奉型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又稱護世四天王或稱四大金剛,是佛教著名護法神,二十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於第一重天,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根據佛教經典,須彌山腹有一山,名犍陀羅山,山有四山頭,各住一山各護一天下(四大部洲,即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故又稱護世四天王 ,是六欲天之第一。
四大天王分別是:
泰語ท้าวธตรฐ音譯:“他撻突祿”東方持國天王,「持國」意為慈悲為懷,保護眾生,護持國土,故名持國天王。住須彌山白銀埵,身為白色。他負責守護東勝神洲,以 乾闥婆、緊那羅、富單那、毗舍闍等為持國天王的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四天王。
泰語ท้าววิรุฬหก音譯:"他域祿酷"即南方增長天王,「增長」意為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故名增長天王。住須彌山琉璃埵,身為青色。負責守護南瞻部洲,以鳩盤茶、薜荔多等為增長天王的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五天王。
泰語ท้าววิรูปักโขนาคราช音譯:“他week lu白可lak卡勒即”西方廣目天王,「廣目」意為能以淨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故名廣目天王。住須彌山水晶埵,身為紅色,手纏一條龍或蛇。他負責守護西牛賀洲,以龍王等為廣目天王的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六天王。
泰語ท้าวเวสสุวรรณ音譯:“他域淑運”即北方多聞天王:又名毗沙門,「多聞」意為精通佛法,以福、德聞於四方。住須彌山黃金埵,身為綠色。又名施財天,是古印度的財神。他負責守護北俱蘆洲,以夜叉與羅剎為多聞天王的部眾,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三天王。


聖僧龍菩孔
《四大天王》

佛陀的正法經典


在泰國的法術圈裡,在北部清邁及清萊一帶有著納蘭王朝由傣阮族人傳承下符咒法術,加上泰北地區接壤緬甸邊境,便形成了別樹一幟的法術氛圍。在近幾年間在佛牌聖物市場上湧現大批聲稱擅長的泰北法(納蘭法,泰曳法)和緬甸法的所謂“師傅”,但實質大部份都只是一些“無德,無能(法力),無實修(精進,熱忱),無傳承(師承,學識)”混水摸魚的戲子,實在令人嗤之以鼻。無法分別一位師傅好壞真假,便會走進以盲帶盲的深淵,這都是因為對南傳佛教的歷史, 經典和泛靈文化歷史毫無認知所導致。
就以近年來在佛牌圈內十分火紅的聖僧“顧霸哦”為例,“顧霸哦”師傅現時剛好一百歲高齡,一生的有九位老師當中八位是泰國藉一位緬甸藉,而“顧霸哦”師傅這位緬甸藉老師更是在緬甸上座部佛教中名聲極為顯赫的“馬哈希西亞多”是一位緬甸上座部佛教的比丘及禪修導師,在推動西方及亞洲的內觀禪修有重大的影響大長老。
而東南亞各地牌商爭相宣傳介紹的卻不是介紹其開示,傳承和內觀禪修教法等善知識,而是那些“被開光”後聲稱配戴後會招財,會中彩票的“青蛙波”佛牌.....現今佛牌聖物圈就是充滿著這些無知和迷信的風氣。當中買賣雙方又有幾人分得清楚“符咒法術”和“南傳佛法”的定位?

在我個人而言,以下介紹才是真正值得修學的“緬甸法”。
“佛教第六結集”於西元1954年5月17日在緬甸首都仰光的“世界和平大石窟”開幕,有來自緬甸、泰國、斯里蘭卡、老撾、柬埔寨、印度、尼泊爾、越南八個國家的2500位上座部長老比丘參加。
這次結集由“堯揚西亞多”(大長老)主持,以“馬哈希西亞多”
(大長老)為詢問者,由緬甸第一位通過三藏背誦考試的 “三藏持者明昆西亞多”(大長老)負責誦出三藏。
結集一開始馬哈希尊者向諸位長老言:諸位高僧,諸位尊者,諸位善知識,隨聞佛子(馬哈希尊者自稱)宣說...之後問起諸經,律及阿毗達摩等...,每一經結集後馬哈希尊者向大眾說:每問問題尊者三藏法師明昆尊者一一回答,或分別回答之故,佛陀的正法至今為止仍有清凈無缺。
在結集期間,巴利三藏編輯委員會對目前傳誦於上座部佛教諸國的各種巴利三藏誦本進行了嚴謹細緻的校對,並將作為本次結集成果的巴利三藏聖典及其義注以現代印刷的方式編輯出版。結集前後歷時兩年,經典便以七個國家的文字寫出,其中包括了種種的比對、驗證、和考察,於佛歷 2500 年的五月(西元1956年)完成。這次經典的集成被公認為有史以來最正確和無誤的經典。且被認證為佛陀的正法經典。







馬哈希大長老和明昆大長老於第六次結集時的照片。

明昆大長老(照片右方)在1953年成了緬甸有史以來的第一位三藏持者。他花了四年的時間通過了在緬甸最艱難的佛學考試。這項考試不單只要求應考者能流利地背誦三藏,更需要精通一切註疏與疏鈔。在1985年,大長老能一字不差地背誦一萬六千頁佛教經典的能力被列入健力世大全裡。(過後另有五位比丘通過了這項最艱難考試。目前在世的還有三位。)

佛教第六次結集會場內情況的照片。

主題:不要看待外面的比丘,好過家裡的菩薩


主題:不要看待外面的比丘,好過家裡的菩薩。


比丘們教導我們要布施,我們大多數都有做,比丘們教導我們去寺院布施,師父就教導人們布施給予父母親,如果我們不懂得禮敬父母,就不必去禮敬比丘們了,它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一定要禮敬父母,那麼我們才去禮敬比丘們,如果我們的父母親還不能飽,就不要去尋找比丘們布施,如果我們要布施比丘們以讓比丘們吃的飽,首先我們必須讓我們的父母親先吃飽,好的東西就拿去布施比丘們,讓父母親沒有得吃,這樣全部會下地獄,所以這樣一定要養育父母親。


Luang poh bud

主題:布施是慈悲的心


主題:布施是慈悲的心。


“布施”的意思是“我們有一顆慈悲心” ,期望眾生每一個人一起都有快樂,每一天當有機會時應當布施飯以及金錢,根據自己所擁有的,就好像我們看到他人很辛苦的受苦,那一個人他真正是在苦難中,不是他假裝做的,當看到他們了,就要同情以及照顧他們,有什麼能給的就給,當作是幫忙他們,這樣的給是由於有同情心,具備一顆的慈悲心。

Luang pu Lian

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水龍》"帕也勒"

娜迦梵語नागIAST:Nāga)是印度神話中的蛇神。這種生物的外表類似巨大的,有一個頭或多個頭;其形像在婆羅門教印度教佛教經典中常有出現。但是這個詞的用法並不十分嚴格,它有時也被用來指代大象 [1] 或真正的蛇,尤其是眼鏡王蛇印度眼鏡蛇眼鏡蛇印地語中的讀音就是「納格」)。另外,雌性的娜迦被叫做「那吉」。在佛教向來吸納印度教神話,那加被引進中國時,與中國傳說中的混同,後來漢傳佛教視為天龍八部之一,直稱娜迦為龍、神龍

印度教中的娜迦

有關娜迦的傳說至今仍然是許多受印度文明影響的亞洲國家(如印度,尼泊爾東南亞一些國家等)的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印度,娜迦被視為有靈性的生物,是泉水、井水和河流的保護神。它們能夠造(這點與中國的龍相似),因而帶來豐收;但是也會帶來如洪水乾旱等災害,代表性的故事有巨蛇弗栗多堵水的傳說。有一種說法認為,娜迦只有在受到人類不恭敬的對待時,才會製造災難。由於娜迦的形象被與聯繫在一起,因此通往它們居住的地宮的入口常被認為位於井、和河流的底部。對娜迦的崇拜在印度南方地區尤其盛行,當地人相信娜迦會給它們的崇拜者帶來豐收。
古老的吠陀文獻里就已經提到了娜迦的故事。吠陀中的宇宙之神和河川之主伐樓拿被認為是娜迦族之王,他的這種屬性也許是因為其與水的關係而來的。百道梵書里講到,娜迦一族是迦葉波迦德盧生主達剎之女)的後代。有關娜迦的神話中最有名的是攪乳海的故事。據說,眾天神(提婆族)和阿修羅為了得到不死甘露,聯合起來奮力攪乳海;他們用曼陀羅山做攪棒,用娜迦之王婆蘇吉當絞繩,最後成功地獲得了不死甘露[2]。這個神話在往世書摩訶婆羅多里都有提到。除了婆蘇吉以外,著名的娜迦還有舍沙毗濕奴大神的忠實夥伴)和摩納娑(女蛇神)。

佛教中的娜迦

由於佛教也引入了印度傳統的娜迦(龍族)概念,在亞洲那些具有佛教淵源的國家和地區,民眾對於娜迦也並不陌生。在這些地方,原屬於印度的娜迦形象經常和本地傳說中的相似生物(尤其是巨蛇或巨龍)混同起來。在西藏,人們將娜迦和當地傳說中的「魯」等同起來,這是一種居住在湖泊底部或地下水中的生物,而且像西方傳說中的龍一樣守衛寶物。而漢傳佛教通常將娜迦翻譯為「龍」;當然佛教的龍並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
佛教認為,龍是所謂天龍八部中的一支。天龍八部是佛教的護法神,尤其龍部眾生均以誓衛佛法為己任。當有人真正修行佛教時,龍部眾生會被派遣下來保護修佛的人。不過,佛教也提到了有「不順法行」的龍存在。
在佛教傳說里,娜迦與同為天龍八部之一的大鵬金翅鳥是死敵(這來自婆羅門教神話)。金翅鳥以娜迦為食:「龍有卵、胎、濕、化生等之別,為卵、胎、濕、化生等四種金翅鳥所吞食。」[3] 但是娜迦有毒,於是金翅鳥最後被毒死。類似的傳說也出現在印度教神話里。
佛教提到了一些重要的娜迦的名字(龍王):
「法行龍王有七頭,如象面、婆修吉、得叉迦、跋陀羅等諸龍王,嗔恚之心薄,憶念福德,隨順法行,故不受熱沙之苦,以善心依時降雨,令世間五穀成熟。」

《帝釋天》"帕IN"


因陀羅梵文इन्द्र,Indra),又名帝釋天(Śakra),印度教神明,吠陀經籍所載眾神之首。本是古印度人共同尊奉的神明,在《梨俱吠陀》中是出現最多的神之一,出現次數僅次於阿耆尼,曾一度是諸神的領袖雷神戰神空界的主宰。他的妻子在《梨俱吠陀》稱為舍脂
遠古希臘的信仰從印度西北方流入,但人們對他的信仰在後吠陀時期逐漸地弱化,雷神的神祇地位因婆羅門教改良之後的梵天濕婆毗濕奴三神所取代。

名稱

因陀羅,梵文全名為「Śakro devānām indraḥ」,音譯為「釋提桓因陀羅」、「釋提桓因達羅」。
釋迦(Śakra),在梵語中為能夠的意思。提婆devā),為天人、神明的意思。因陀羅(Indra)意思則為「最勝、最優秀、最優越、征服、王者」。因此,其全名意思為「天界諸神最有能力的主宰」。
在中國古代佛經翻譯時,根據漢語語序(漢文),將其翻轉,故稱為「帝釋天」,又稱「帝釋」。

傳說

因陀羅是女神阿底提的兒子,為阿底提耶諸神之一。他們的父親一般認為是生主迦葉波。根據不同的傳說,他有時被認為是出身阿修羅神,有時被認為是提婆神。
他征服人間和魔界無數敵手,降服太陽、殺死延續季風雨的天龍弗栗多。在《梨俱吠陀》1.32記載了因陀羅最廣為人知的故事:他與弗栗多的決鬥(vRtrahatya)。傳說巨蛇弗栗多阻擋了地下的水流出來,導致嚴重的旱災。因陀羅喝了三大杯祭禮中所奠蘇摩酒來提高其戰鬥能力,準備與巨蛇交戰,並用金剛杵(雷電)殺死了弗栗多和它母親達努,釋放了被堵住的水流。他的盟友有駕雲降雨的樓陀羅(或暴風神)、雙馬童以及毗濕奴

《羅候》"帕那胡"


羅睺印度神話中的阿修羅之一,是達耶提耶毗婆羅吉提(Vipracitti)與辛悉迦(Simhika,達剎之女)的兒子。羅睺經常吞食日月,造成日蝕月蝕法華經序中列有四大阿修羅王婆稚佉羅騫馱毗摩質多羅、羅睺之名。
傳說中,善神提婆與惡神阿修羅參與「攪乳海」冀求不死仙露。仙人戰勝阿修羅後獨占仙露。但是阿修羅之一的羅睺卻變成天神的模樣,混在其中喝了一口甘露,被日神和月神發現了,告訴給毗濕奴。仙露尚未經過羅睺的喉嚨,他的頭便被毗濕奴的化身摩醯尼砍下。但是羅睺的頭因仙露而長生不死。為了報仇,他吞食日神和月神,造成日蝕月蝕;當日月在他敞開的喉頭走出,蝕便完結。[1]

占星學中的羅睺

羅睺(Rahu)是古代印度占星學上的名詞,指月球軌道與黃道升交點(當月球自南向北穿越黃道時,見黃白交點月球交點)。羅睺計都水星火星木星金星土星合稱九曜;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占星學中七政四餘的四餘(四夥虛星)之一。

《象頭神》"帕撇卡哩"

《象頭神》

象頭神(梵語:गणेश,音譯葛內舍;英語:Ganesha)印度教中的智慧之神,主神濕婆與雪山神女的兒子,戰爭之神室建陀的兄弟。由於象頭神負責統領眾伽那(gaṇa,一群侍奉濕婆的、喜歡搞怪的小神),因此他又名群主(gaṇapati,意即伽那之主)。他的外形為斷去一邊象牙的象頭人身並長著四隻手臂,體色或紅或黃,坐騎是他的老友、一隻狡獪的老鼠。在各種雕繪中,他一般是盤坐著或是翹起其中一邊的膝蓋。
對象頭神的崇拜非常廣泛,不侷限於原始的印度教與更早的婆羅門教;早期在佛陀時代,印度北方已經盛行原始密教,後原始佛教結合密教,出現最早的密宗,其中更演化出各大神祇的不同於當地教派思想、與修行之法,尤其在中原隋唐左右初期,印度高僧紛紛傳法向東遠播至中原隋唐朝,以及東瀛日本,向北則是由印度高僧傳自西藏。
後中原密教經過滅佛行動,如今佛教中只剩西藏與日本仍保有象頭神的祭祀與修行之法,而中國各寺廟已不復見。


《一隻象牙折斷的原因 》
象頭神被印度人稱為掌管純真智慧的神祇,因為葛內舍曾為記下大史詩《摩訶婆羅多》而不眠不休地聽其作者廣博仙人口述,並用自己的神筆抄寫下來。但由於這篇史詩的長度有如海量,最後把神筆也寫壞了。象頭神於是把自己的右牙折斷,沾上墨水,繼續聽仙人的口述,不斷抄寫,終於把大史詩《摩訶婆羅多》整篇筆錄下來。所以眾多畫像或雕塑中的象頭神只有左牙而沒有右牙。


《象頭人身的由來 》
吠陀中沒有提到象頭神的存在,他的神話主要產生於兩部史詩與往世書之中,且與濕婆和雪山神女的神話密切相關。史詩說他是濕婆與雪山神女之子(雪山神女的另一個兒子是天兵統帥"室建陀"。關於象頭神之所以長着一個大象的頭顱的原因,各種文獻記載並不一致。
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說雪山神女在沐浴時,有一滴洗澡水落入恆河,並被她的侍女、象頭女神瑪梨尼喝了。後者生了一個象頭人身,只有一根象牙的兒子,即象頭神。這個孩子被算做雪山神女之子。此故事記載於13世紀作者勝車的著作中,被一些研究者認為是隱晦表達女同性戀的主題。

另一說,象頭神生下來時本來是正常的人頭。但雪山神女為兒子辦慶生喜宴時忘了邀請土星神沙尼,後者憤憤不平,從眼中噴出神火燒掉了嬰兒的頭。大梵天為了安撫雪山神女,叫她到森林中去,並許諾說她在森林中看到的第一個動物的腦袋將成為她兒子的頭。雪山神女看到了大象,於是兒子就長了一個象頭。但這一說少有被接納,因為雪山神女是三界之主,濕婆大神之妻,也是象頭神的母親,若土星神真的作出這行為,就猶如自殺了。

根據第三說,象頭神因為觸怒了父親濕婆,被濕婆親自斬掉了頭。相傳象神的父親濕婆有一天離家之後,濕婆的老婆雪山神女即生下迦內薩,因為迦內薩是神之子,出生之後即長的十分高大強壯。雪山女神有天正好在洗澡,便叫兒子在外頭守著,不讓外人偷窺,不久濕婆回家了,見到有一個高大英俊的小伙子站在門口,誤以老婆偷漢子,心中充滿醋意,就叫那個小伙子讓開,迦內薩堅守母親的囑託,不讓開通路,父子二人就不知究竟就開打了起來,濕婆竟不敵兒子,心中十分生氣,就使了奸計,一刀砍下兒子的頭,迦內薩因此身首異處,雪山神女聽見打鬥聲,出門來看,只見丈夫砍下親生兒子的頭,痛哭失聲。此時濕婆才知道做錯了事,為了安慰太太失子之痛,就去求毗濕奴,毗濕奴告訴濕婆,只要明天往他交代的方向走去,看第一個生物將其頭砍下,安裝在兒子的脖子上,就可以使迦內薩復活,濕婆依言去做,結果遇上第一個生物就是大象,於是取得象頭,放在兒子的身上,因此迦內薩就成了象頭人身。

《毗濕盧》"帕那賴"

毗濕奴梵文विष्णुIAST:Viṣṇu),也譯為毘紐笯毘濕紐維濕奴維修奴,其他稱號有訶利(Hari)、幻惑天王、那羅延佛教稱為那羅延天或遍入天印度教三相神之一,梵天主管「創造」、濕婆主掌「毀滅」,而毗濕奴即是「維護」之神,印度教中被視為眾生的保護之神,其性格溫和,對信仰虔誠的信徒施予恩惠,且常化身成各種形象拯救危難的世界,印度人大多信仰濕婆和毗濕奴。

簡介

毗濕奴最早出現在《梨俱吠陀》,其特色是三步就能夠走遍世界,象徵太陽於上午、中午、下午的人格化。在早期文獻中,毗濕奴的地位並不高,頂多是因陀羅的助手,後來地位逐漸上升,成為印度教主神之一,與梵天濕婆齊名。
毗濕奴的坐騎為迦樓羅,妻子是吉祥天女,印度教的毗濕奴派(Vaishnavism)專門供奉他,全印度有1000多座廟宇。
毗濕奴經常以象徵著無窮、無限的深藍色皮膚的相貌出現,擁有四隻手臂,並騎在神鳥迦樓羅或坐在蓮花上。四支手臂分別拿著不同的神器:善見神輪法螺蓮花,以及金剛杵。另一常見的形象,則是毗濕奴橫躺在千頭巨蛇「舍沙」(阿難陀龍王)身上,從肚臍中長出來的蓮花誕生出創造神梵天,而吉祥天女則隨侍在身邊。
有一傳說,濕婆之妻達剎約尼的父親達剎,不敬重濕婆,為此達剎約尼自焚抗議。失去妻子的濕婆,怒將達剎獵首,然後溫柔地抱起妻子的屍體,跳起悲傷舞蹈,世界因他的「破壞之舞」瀕臨滅亡。聞訊趕來的毗濕奴為了拯救世界和減輕濕婆的痛苦,在濕婆跳舞時,將達剎約尼屍體切割成五十一塊,散落於各地,形成了印度的51處聖地(Shakti Peethas)。達剎約尼後來轉世為雪山神女,與濕婆再續前緣。
另一傳說,梵天一次於眾神集會之中與濕婆辯駁,究竟誰的法力較強,濕婆憤怒,拔劍砍斷了梵天第五個頭顱(故現在梵天只有四面,俗稱四面佛)。眾神皆對濕婆如此暴戾之舉感到不滿,大罵其為「殺梵之賊」,毗濕奴神出來調停事件,拋起了法螺、金剛杵、蓮花三樣法器,法螺大鳴降低了濕婆神的聽力,蓮花兩片花瓣落在濕婆神的眼睛上,遮掩其視力,濕婆神於是張開額頭的眼睛,並自眼中燃燒火燄,金剛杵又落下直逼濕婆神的第三隻眼。濕婆神知道自己落敗,於是回到喜馬拉雅山隱居修行,苦練自己的額上之眼。
又另一傳說,濕婆被魔王Bhasmasur的苦修感動,賜給他「觸摸誰的頭,誰就會化為灰燼」的能力。但Bhasmasur性好女色,忘恩負義地想要用這一能力加害濕婆,以佔有濕婆美艷的嬌妻雪山神女,毗濕奴化身成美女摩西妮(梵文:मोहिनी)為濕婆解困,摩西妮有著美麗的容貌、姣好的身材,與極其曼妙的舞姿,與Bhasmasur相約,只要Bhasmasur能與她跳出一樣的舞,就願意以身相許。色迷心竅的Bhasmasur立刻應允,也隨著摩西妮的動作碰觸自己的臉頰,隨即他被自己的能力化為了灰燼。之後濕婆讓毗濕奴再一次幻化成摩西妮,以便讓濕婆看清「幻影」(maya)。當毗濕奴答應他的請求後,濕婆因為她的美而失去理性,瘋狂追逐並擁抱摩西妮。
以上毗濕奴與濕婆互動的故事,在印度教不同派系以及不同地區皆有許多變化之版本。

十大化身

毗濕奴作為保護者和維持者擁有許多化身,化身的種類和數量在不同的資料表現不同,其中最著名的十大化身,分別是:


  • 魚(摩蹉),從洪水中救出人類始祖摩奴;
  • 龜(俱利摩),眾神攪乳海時作為攪棒曼陀羅山的底座;
  • 野豬(筏羅訶),從海中拱起沉沒的大地,殺死魔王金目;
  • 人獅(那羅希摩),消滅魔王金床;
  • 侏儒(筏摩那),三大步跨越天地,從三界中趕走魔王跋利,只把地獄留給他;
  • 持斧羅摩,三七二十一次殺光人間侵犯婆羅門利益的剎帝利;
  • 羅摩,誅殺十首魔王羅波那;
  • 黑天,消滅那伽之王迦梨耶、提奴迦、波羅蘭缽妖怪,擔任阿周那的御者;
  • 釋迦牟尼,引誘惡人,使其自墮地獄,否定了婆羅門的犧牲祭祀,倡導不殺生;
  • 迦爾吉(白馬),在這個「爭鬥時」結束之際毀滅罪惡的世界。

濕婆和摩西妮擁抱在一起,雪山女神坐在白牛上看著他們微笑


毗濕奴十大化身:(左起)摩蹉(Matsya),俱利摩(Kurma),筏羅訶(Varaha),那羅希摩(Narasimha),筏摩那(Vamana),持斧羅摩(Parashurama),羅摩(Rama),黑天(Krishna),佛陀(Buddha),迦爾吉(Kal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