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毗濕盧》"帕那賴"

毗濕奴梵文विष्णुIAST:Viṣṇu),也譯為毘紐笯毘濕紐維濕奴維修奴,其他稱號有訶利(Hari)、幻惑天王、那羅延佛教稱為那羅延天或遍入天印度教三相神之一,梵天主管「創造」、濕婆主掌「毀滅」,而毗濕奴即是「維護」之神,印度教中被視為眾生的保護之神,其性格溫和,對信仰虔誠的信徒施予恩惠,且常化身成各種形象拯救危難的世界,印度人大多信仰濕婆和毗濕奴。

簡介

毗濕奴最早出現在《梨俱吠陀》,其特色是三步就能夠走遍世界,象徵太陽於上午、中午、下午的人格化。在早期文獻中,毗濕奴的地位並不高,頂多是因陀羅的助手,後來地位逐漸上升,成為印度教主神之一,與梵天濕婆齊名。
毗濕奴的坐騎為迦樓羅,妻子是吉祥天女,印度教的毗濕奴派(Vaishnavism)專門供奉他,全印度有1000多座廟宇。
毗濕奴經常以象徵著無窮、無限的深藍色皮膚的相貌出現,擁有四隻手臂,並騎在神鳥迦樓羅或坐在蓮花上。四支手臂分別拿著不同的神器:善見神輪法螺蓮花,以及金剛杵。另一常見的形象,則是毗濕奴橫躺在千頭巨蛇「舍沙」(阿難陀龍王)身上,從肚臍中長出來的蓮花誕生出創造神梵天,而吉祥天女則隨侍在身邊。
有一傳說,濕婆之妻達剎約尼的父親達剎,不敬重濕婆,為此達剎約尼自焚抗議。失去妻子的濕婆,怒將達剎獵首,然後溫柔地抱起妻子的屍體,跳起悲傷舞蹈,世界因他的「破壞之舞」瀕臨滅亡。聞訊趕來的毗濕奴為了拯救世界和減輕濕婆的痛苦,在濕婆跳舞時,將達剎約尼屍體切割成五十一塊,散落於各地,形成了印度的51處聖地(Shakti Peethas)。達剎約尼後來轉世為雪山神女,與濕婆再續前緣。
另一傳說,梵天一次於眾神集會之中與濕婆辯駁,究竟誰的法力較強,濕婆憤怒,拔劍砍斷了梵天第五個頭顱(故現在梵天只有四面,俗稱四面佛)。眾神皆對濕婆如此暴戾之舉感到不滿,大罵其為「殺梵之賊」,毗濕奴神出來調停事件,拋起了法螺、金剛杵、蓮花三樣法器,法螺大鳴降低了濕婆神的聽力,蓮花兩片花瓣落在濕婆神的眼睛上,遮掩其視力,濕婆神於是張開額頭的眼睛,並自眼中燃燒火燄,金剛杵又落下直逼濕婆神的第三隻眼。濕婆神知道自己落敗,於是回到喜馬拉雅山隱居修行,苦練自己的額上之眼。
又另一傳說,濕婆被魔王Bhasmasur的苦修感動,賜給他「觸摸誰的頭,誰就會化為灰燼」的能力。但Bhasmasur性好女色,忘恩負義地想要用這一能力加害濕婆,以佔有濕婆美艷的嬌妻雪山神女,毗濕奴化身成美女摩西妮(梵文:मोहिनी)為濕婆解困,摩西妮有著美麗的容貌、姣好的身材,與極其曼妙的舞姿,與Bhasmasur相約,只要Bhasmasur能與她跳出一樣的舞,就願意以身相許。色迷心竅的Bhasmasur立刻應允,也隨著摩西妮的動作碰觸自己的臉頰,隨即他被自己的能力化為了灰燼。之後濕婆讓毗濕奴再一次幻化成摩西妮,以便讓濕婆看清「幻影」(maya)。當毗濕奴答應他的請求後,濕婆因為她的美而失去理性,瘋狂追逐並擁抱摩西妮。
以上毗濕奴與濕婆互動的故事,在印度教不同派系以及不同地區皆有許多變化之版本。

十大化身

毗濕奴作為保護者和維持者擁有許多化身,化身的種類和數量在不同的資料表現不同,其中最著名的十大化身,分別是:


  • 魚(摩蹉),從洪水中救出人類始祖摩奴;
  • 龜(俱利摩),眾神攪乳海時作為攪棒曼陀羅山的底座;
  • 野豬(筏羅訶),從海中拱起沉沒的大地,殺死魔王金目;
  • 人獅(那羅希摩),消滅魔王金床;
  • 侏儒(筏摩那),三大步跨越天地,從三界中趕走魔王跋利,只把地獄留給他;
  • 持斧羅摩,三七二十一次殺光人間侵犯婆羅門利益的剎帝利;
  • 羅摩,誅殺十首魔王羅波那;
  • 黑天,消滅那伽之王迦梨耶、提奴迦、波羅蘭缽妖怪,擔任阿周那的御者;
  • 釋迦牟尼,引誘惡人,使其自墮地獄,否定了婆羅門的犧牲祭祀,倡導不殺生;
  • 迦爾吉(白馬),在這個「爭鬥時」結束之際毀滅罪惡的世界。

濕婆和摩西妮擁抱在一起,雪山女神坐在白牛上看著他們微笑


毗濕奴十大化身:(左起)摩蹉(Matsya),俱利摩(Kurma),筏羅訶(Varaha),那羅希摩(Narasimha),筏摩那(Vamana),持斧羅摩(Parashurama),羅摩(Rama),黑天(Krishna),佛陀(Buddha),迦爾吉(Kalki)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